来自基层医改一线的观察:开出改革“药方”,让群众更有健康获得感

12/5/2018

新华社记者李松、陈聪

新华网

759

12/5/2018 12:00:00 AM

重庆荣昌区吴家镇的唐树芳最近生病,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通过远程影像平台,她“足不出镇”就能接受区级医疗专家会诊。构建区域医联体,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正是重庆医改着力推进的一环。

  近年来,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民生期望的医改,在各地积极推进,一项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药方”被开出来,基层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基层要“强”:医疗资源“下沉”患者家门口能看好病

  医改要突破,关键是基层要“强”。“近年来,我国一方面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机制,增强基层医疗能力。”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监察专员姚建红介绍,目前,全国八成以上居民在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35.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健康“守门人”,常年走村串户服务群众。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越来越多患者留在基层就诊。其中,重庆彭水县让基层医疗机构“抱团取暖”,增强服务能力,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乡镇就医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2%。

  在彭水县润溪乡中心卫生院采访时,记者正好遇到贫困户侯坤福在医院做手术。“选择在乡镇卫生院看病,就是因为相信这里的医疗技术、设备并不比县医院差,同样能把病治好。”侯坤福说。

  基层“强”了,患者还能直接“减负”。“过去不少患者跑到外地就医,住宿、交通等也是看病花销的‘间接成本’”。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区长李哲说,这几年,区里搭建起“区乡一体、城乡联动”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缓解了医疗负担。

  医院要“活”:让医院、医务人员更有改革获得感

  在一段时间里,由于运行机制未理顺,一些医疗机构为逐利,出现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诊疗行为,既加重了患者负担,也埋下了医患关系的隐患。

  医改持续发力,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让医院运行更规范,发展更有活力。“在重庆,237家公立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告别‘以药养医’的同时,又合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务人员技术付出、劳动投入有回报,提高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重庆市卫健委副主任周林告诉记者。

  记者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采访时,医务人员介绍,类似调升像常规胆囊切除手术这样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服务价格,就体现了对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尊重。

  要让医院更具发展活力,这是一盘大棋,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离不开薪酬制度改革。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对公立医疗机构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突出公益性,考核结果与医疗集团薪酬总量、院长年薪双挂钩,薪酬绩效向基层倾斜。

  这需要人事体制调整。在重庆忠县,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医通、财通、人通”,全县医疗编制拉通调剂使用,让业务整合更顺畅、人员流动更合理。

  短板要“补”:坚守住贫困群众的“医疗底线”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农村医疗基础相对薄弱,一些贫困患者看病难仍然突出……在攻坚贫困的关键时期,如何补上贫困群众享受便捷医疗的短板,也是医改关注的重点课题。

  短板如何“补”?整合各类资源,从医疗保障体系中“挖潜”是一条路。

  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因病致贫发生率降低近四成,这背后是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三重医保”与民政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托底救助“三重救助”共同发力的结果。

  翻开焦作市一名文姓贫困户的住院报账单一看,相关报销政策一目了然:住院医疗费用3.3万元,经医保、托底救助报销后,个人支出0.25万元,个人实际医疗负担比例为7.6%,就医负担大为减轻。

  “不少农村患病贫困群众年龄都偏大,为此,市里把防病战线推进到农民家门口,做好慢病管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为60岁以上贫困人口体检,为糖尿病等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焦作市政协副主席陈湘介绍。

  便捷医疗服务举措及时跟进,做好配套也必不可少。重庆云阳县卫计委健康扶贫办主任赵昌国说,县里医疗机构已实现基本医保、民政救助等系统互联互通,信息查询可“一键点击”,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出院时“一站式结算”,不用来回跑。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