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造福千万家——天长医改调查之一

8/20/2018

990

8/20/2018 12:00:00 AM

  2月10日,天长市人民医院,医生们正在对该市汊涧镇的一位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记者 范柏文 摄
  早春二月,天长街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建设医共体,造福老百姓”的巨幅标语牌格外引人注目。
  天长市是全国4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县级医院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新一轮医改的主战场。处于改革“风口浪尖”中的天长市,大胆闯大胆试,将群众“获得感”作为医改的方向和着力点,将建机制作为推进县域医改的“牛鼻子”,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由县级医院牵头组成3个医疗服务共同体,串联起14个乡镇卫生院、163个卫生室及2个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工明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医共体”。
  一年多来,“医共体”成效怎样?老百姓是否满意?医院和医护人员感受如何?
  “离家近,花钱少,家门口就能得到大专家的诊治”
  ——“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群众看病负担不断减轻。截至2016年12月底,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高达92.24%。
  2月9日上午9时,天长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中心内,一场跨越两百多公里的三方会诊正在进行。
  患者是85岁的双元村村民周文玉,大年二十九那天,她不慎跌倒致左股骨骨折。 “因患者高龄,又有10年的高血压、心脏病史,手术风险尤其是麻醉难度很大。 ”汊涧镇卫生院麻醉师王光辉表示,“这要在以前,我们肯定不敢收治。 ”在天长和合肥等地的专家通过第一次远程会诊给出指导意见后,2月4日,王光辉与骨科医生合力成功完成手术。 “这次会诊,就是希望再听听专家术后康复治疗意见。 ”
  “离家近,花钱少,家门口就能得到大专家的诊治。不仅省去大医院高昂的住院费,还省了不少交通、住宿、陪护等附加费用。 ”老人的女儿胡传芳欣慰地告诉记者。
  “为了‘盘活’资源,我们重点建设医疗服务共同体,通过整合城乡医疗机构、区域信息平台和医疗服务资源,使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 ‘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做到病人不动专家动,实现‘少付费、少跑路、治好病’目标。 ”作为这项改革的“掌门人”,天长市委书记金维加在谈到“医共体”时如数家珍。
  改革带来了实惠。调查显示,天长市群众看病负担不断下降,医保报销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底,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到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生病后选择当地就医,县域内就诊率高达92.24%。第三方调查显示,群众、医务人员满意度均保持在93%以上。
  “管住了百姓健康,又增加了村医收入,这利国利民的活儿肯定得好好干! ”
  ——医护人员技术和薪酬水平不断提高。两家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均上升到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医护人员收入连年上涨。
  在推进“医共体”改革中,医护人员积极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
  去年11月,刚40出头的赵士禄被提拔为天长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一把手”。2008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的他,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工作两年后,因待遇问题选择辞职,重返母校读博。 “说实话,当时就是想读完博士后另谋高就。 ”赵士禄说,“老东家”加入“医共体”后的喜人变化,让他毕业后毫不犹豫再回到家乡,“科学的运行机制下,医护人员收入翻倍,医院更为个人充分提供发展平台,我们干劲足。 ”
  统计显示,医改后,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不断提高,两家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均增至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医护人员平均年收入连年上涨,2015年达10万元以上,比2012年翻一番,2016年更达到12.6万元。
  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作为周文玉的主管医生,汊涧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师王长富深有感触地说,有大医院专家“撑腰”,以前根本不敢做的手术也能做了。
  “医改后,我们也腾出了精力,可以更专心地钻研学科发展。 ”天长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开接诊的患者中,半数以上是肺部疾病,“一感到胸闷心慌,就先来查心脏,医生的一大半精力都是用于筛查病人。 ”
  “医共体”实行基层首诊、上下转诊,乡镇卫生院将病人准确引导至相关科室,治疗结束后再转回基层继续康复治疗,不仅节省了大量资源,更能有效实现跟踪随访。
  长期“落单”于农村三级网之外的村医,改革后也可以参与“医共体”结余分配,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医全力守住“网底”,尽最大努力让居民少生病、不生病。 “不算结余分配,光签约服务一项,我每年增加收入约6000元,管住了百姓健康,又增加了村医收入,这利国利民的活儿肯定得好好干!”汊北村卫生室村医董青说。
  “大小医院,一个‘锅’里吃饭。基层守好‘门’,大医院才能大发展”
  ——县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双提升”。县级医院可治疗的病种2016年比2012年增加357种。乡镇卫生院可治疗的病种比2012年增加40种,门诊人次维持在80万以上,较医改前增长14.2%。
  “改革后,我和医院的责任更大了。除了忙于医院本身医疗服务的事,更要大力扶持医共体内的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天长市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浩说,“大小医院如今成为一家人,一个‘锅’里吃饭。只有夯实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他们真正发挥‘守门人’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县级医院也才能真正腾出精力谋求更大发展。 ”
  对于和上级医院的关系,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孙友和有着自己的一番表达:“以前,他们干他们的,我做我的,大家是竞争关系。也想请专家来指导业务、开展远程会诊等,但他们不主动,还样样都花钱。现在,大家是一条战线上的,目的就是共同提高服务能力。”2016年,他所在的汊涧镇中心卫生院共完成576台手术,比2014年增加约230台,医疗业务收入由2014年的68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835万元。
  新的医保支付制度下,居民少生病或不生病,医共体成员单位才能有更多收益,居民健康管理因此也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两家公立医院都成立了健康管理中心,县乡村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对居民健康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天长市卫计委主任杨辅仁说。
  统计显示,与2015年相比,天长市两家公立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8%,提高5.8%,院内感染发生率仅0.13%,下降68.3%;县级医院可治疗病种达2254种,比2012年增加357种。乡镇卫生院可治疗的病种达90种,比2012年增加40种,门诊人次维持在80万以上,较医改前增长14.2%。截至2016年12月底,医共体内下转病人8037人次,上转病人3319人次,下转人次明显超过上转人次,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