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医改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8/20/2018

792

8/20/2018 12:00:00 AM

【健康中国·权威解答】
 
日前,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记者就相关社会关注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记者:在全球范围内,医改都是一道难题。我国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何理解我国医改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王虎峰:2009年,医改提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继又布置了医改的五项重点工作。
 
总体来看,医改初期国家进行了全民医保为引领的增量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医疗保险快速扩面,覆盖率超过了95%.这期间的改革特点是从无到有,相对阻力小、见效快。而当前,国家已在11省200家试点城市进行以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的存量改革,此时需要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系统调整,阻力必然加大。另外,从资源配置角度,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优势资源向大城市的大医院集中,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理效能。如果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就必然要对资源布局进行调整,需要改革攻坚,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是很重要的抓手,其中分级诊疗制度更是位列首位。
 
记者:分级诊疗是按照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程度的治疗,老百姓可以按需就诊。将这项制度建设放在了当前医改的首位,您对此如何理解?
 
王虎峰:在医改布局中,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又涉及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对整体医疗服务体系来说,分级诊疗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微观上具有对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的特点。从缓解百姓“看病难”来说,分级诊疗可积极推动基层医院和大医院形成不同功能定位,让大医院回归学术和诊治疑难杂症的定位,而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常见病和慢病的防治。如此,科学合理地分流患者,将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分级诊疗是必须做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记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分级诊疗的四个方面,当前的难点主要在哪里、该如何推进?
 
王虎峰:执行层面上,分级诊疗的实质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也正是分级诊疗的难点所在。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再调整和再平衡,因此分级诊疗需要抓手。
 
从目前各地的探索来看,“基层首诊”一直是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患者去医院看病主要考量的是医生,如果不能有效缩小基层医疗与大医院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分级诊疗就很难落实。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的必要通道。从双向转诊开展的情况来看,基层上转患者比较多,大医院下转患者较难,这也是制约分级诊疗的又一个瓶颈。对于大医院而言,可借助外部绩效评价和考核进行激励约束,要削减普通门诊,畅通双向转诊特别是向下转。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