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是怎样变成被灌水、甚至抵制的对象?

8/20/2018

858

8/20/2018 12:00:00 AM

 
    我国临床医师职称晋升机制,与机制中对临床医生考核的方式,使得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自己深受其中科研考核之苦,于是,不得不为完成职称晋升而专攻科研指标,与科研较上劲,继而衍生大量垃圾乃至虚假的研究。

    科学研究,作为加快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发展的有力工具和最佳轨道,逐层下移到科研成果的使用者-广大临床医生时,其意义与价值,却不复如是……

    至此,我们需要思考,与临床工作相比,科研活动是怎样变成了一线临床工作者要灌水、甚至抵制的对象?①科研活动的实施与临床活动的实施相比,有什么特点?科研活动要求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有信心做得更好,才有起步的机会,而临床活动,则以不出现医疗事故为基准,两者在准入上,就有不同标准②科研能力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相比,有什么特点?科研能力强调外显,公开发表与公开交流既是其发挥功能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其进行考核的手段,有无、对错、优劣一目了然;而临床能力上,临床医生是否跟进了最新的医学循证证据,是否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进一步用在临床上改良了自己的诊疗思路与方案,在当前则难以观察、记录,结果导致:科研能力的考核非常明确、一眼可识别、难以一口吃个胖子,而临床能力的考核,则因难以外显,常以知识识记形式考核,容易突击和应付。两者在准出上,标准也截然不同。也即,科研体系较之临床体系,准入上更难,准出上也更严格。

    与之相应的是,在临床能力上,临床医生会受到“5+3+X”临床诊疗思维与操作的规范化培养,而在科研能力上,尚没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路径与规范化培养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医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参差与差异达到最大化,而职称考核却对所有人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临床医生对科研的抵制与灌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本文系“GRP良好研究者养成”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