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凌乱了】核心价值匮乏 互联网医疗难以转身HMO

8/20/2018

1094

8/20/2018 12:00:00 AM

摘要: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要转身做HMO?这个模式靠谱吗?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否转身做HMO?这个模式是否更加适合中国?这里面的根本还是老问题:是否以控制成本为先。
    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又称“健康维护组织”,是国外管理式医疗( Managed care)的一种形式。通俗理解就是指一种在收取固定预付费用后,为特定地区主动参保人群提供全面医疗服务的体系。1973年,在美国卫生部的推动下,国会通过“健康维护组织法”,从而在制度上确保了这一医疗保险形式的发展。在HMO这个“闭环”的网络里,支付方和服务方有一定的约定折扣,为会员打包提供较为实惠又质量可控的医疗服务。会员通常被要求选择一名首诊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作为“守门人”,如果需要,再由“守门人”转诊至HMO网络内的专科医生。在HMO网络内就医的价格比较低,用户自费部分也很低,如果出了这个网络,会员可能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很大一部分花费。
    一个典型的HMO例子闭环就是美国加州的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融合保险和医院于一体,有950万会员,旗下拥有38家医院,主要集中在加州。2013年的年收入是531亿美元。
    
凯撒的模式是整合医疗服务和产品,形成闭环。既提供医疗保险产品,也拥有供会员看病的医院,以便于集中化控制成本和医疗风险。
HMO的核心和基础是:以控制成本为出发点。这是中国整个医疗大环境缺乏的。


    HMO的服务模式和移动医疗有相应契合点确实没错。比方说,和用户的关系比较近,因为用户常年稳定看同一个首诊医生或几个专科医生,可以形成较为完整且持续的健康档案,不仅有利于治疗,而且可以进行慢性病管理、术后管理等会员互动措施。同时,这种闭环模式更容易获得有效数据。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大部分数据是“噪音”,或者说是无效数据,对临床诊断没有意义。但如果是闭环,用户可以同时获得线上和线下服务,这样线上的数据才可能有意义。
    虽然有这些相通的地方,可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要想转身做HMO,拦路虎有两个,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控费没有成为医疗模式的根本。
    国外HMO(如凯撒医疗)的核心是医生控制在自己手里。对医院的所有权有利于管理医生的行为,对医生的考核是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医院的运营根本是通过费用控制来降低成本,推高盈利。因此医生的核心考虑是让病人少生病。HMO管理者可以通过医生培训、绩效设置带给医生进行健康服务的动力,这样所谓慢病管理、术后管理、随访等手段才有可能进行。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自身没有医生资源,只是网罗资源,这种资源的集合是异常松散的,对医生影响力微乎甚微。医生可以赚钱的项目是医病,说到底是处方和检查,他们没有动力去进行看不到利益的服务。
    另一个核心是中国的医疗环境不是以控费为目标的,而是以营收最大化为目标的。这有悖于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说到底,医疗数字化更多的好处是提高效率,拉近病人和医生的距离,帮助病人看好小病,不得大病,得病后也注意管理自身健康。这些出发点就是控制长期医疗费用。可这并不是现在中国医疗体制的考虑,在此前提下谈互联网医疗转作HMO只能是浮云。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