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再见,编制!北京新政的意义

8/20/2018

730

8/20/2018 12:00:00 AM

近日北京新发布的医改方案中提出,医务人员将不再按编制管理,而是全员合同制,并实现同岗同酬同待遇,因此引起了医疗界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编制问题和每一个医务人员息息相关,无论是在编还是不在编者。不少读者的理解是,如果该医改方案落实后,医务人员将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铁饭碗”的历史将不复存在。那么,北京新出台的医改方案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医务人员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改革举措?
  毫无疑问,编制问题是当下阻碍医疗改革的拦路虎之一。编制有多重要?财政按编制来给医院补贴,很多医院有编制者比不在编者薪酬高出一等,退休养老有保障;不仅如此,一旦有了编制,即使医院对某个职工不满意,院长都没有资格决定其离开,可谓标准的“铁饭碗”。
  编制的负面作用也较为明显,在编医务人员成为了标准的“单位人”,医院牢牢地把握着医生资源;严重阻碍医生资源的社会化,多点执业、自由执业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社会资本办医面临巨大的医生缺口;医生的劳动价值长期得不到尊重,被迫以灰色收入“充饥”;在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体制下,医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而推行合同制后,采取岗位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铁饭碗”,为解放医生,促进医生资源的社会流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铺平了道路;因此北京本轮新的医改方案还提出,医生将真正实现多点执业,可在医院全职、兼职,或自己开诊所
  可以说,北京医改力图解放医生、简政放权的方向是对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强调公平、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道路上或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北京医改举措的重要启示之一将是,传统“单位人”的思维需要作出调整,在政府从提供医疗服务到购买医疗服务的角色转变中,医疗资源无疑将加速社会化,未来会有更多的公立医院将被改制,社资医疗机构将会逐步承担起更多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将实现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或到社会医疗机构全职。
  改革的海水即将淹没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堤坝,不管你跳或不跳,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接受潮水的洗礼;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临床技术水平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医务人员将获得更高的报酬,并赢得患者更多的尊重和亲睐。
  当然,也不能忽略改革的艰难性、曲折性,虽然北京版的《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文件原文至今仍未公布于世,一些理想的改革方向并未看到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落实方案。
  如果改革者真的下定了改革的决心,相信绝不缺乏改革的智慧,当下踌躇不前的医改局面或将出现可喜的突破。期待改革能够力度和进度并重,而不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医生们网友们对此都是怎么看的吧!
  @HIT草根:这一天迟早会来
      @小酸梅汤:快把这风刮到山城来!!!受够编制了!
  @伊卡洛斯的蜡翼:挺好的,希望能真实施起来。
  @勇敢的婴宁2012:围观。不知道会怎么改。不会以后我拿着显微镜到处上班吧?或者再也不用晋职称了?太复杂。估计怎么也得五到十年的功夫才能有轮廓。先练好本领,免得以后措手不及……
  @黑皮肤的potato:是不是以后不用费力花钱进编制了?可笑我总是想得这么简单。
  @Gertank-皮肤:听起来似乎又是不可行的事呢?
  @广州-康乐:架构不改变,变啥“人”也没用,都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的玩儿。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