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0问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8/20/2018

790

8/20/2018 12:00:00 AM

近年来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要的特色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保障到位。2003-2005年和2007-2009年,先后实施和完成了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区两级政府共计投入建设资金近70亿元。二是关注民生,力求实效。针对老人、儿童、妇女、农村居民、患病的贫困人群等,实施了十大公益实事项目。3506名60岁以上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10106名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了免费治疗,全市8.5万名中小学生建立了眼保健档案。三是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应急救治三级网络基本完善。136家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达到标准化要求,并实现与市、区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6个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心脏、脑外、烧伤、创伤等14个市级专科急救中心相继建成。全市建成115个医疗急救分站,配置了500辆救护车,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装备得到改善。四是注重内涵,提升功能。建设了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11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选拔和培养了30名优秀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
 
通过上述举措,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履行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近年来,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疫情、冰冻雨雪灾害、“5?12”抗震救灾、奥运会上海赛区保障、“婴儿奶粉”事件、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11?15”特大火灾等重大事件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旨在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控制疾病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无需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现阶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要求,结合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自2011年起,本市实施十二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保健、学校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等内容。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较,共增加了三大类21项内容。
 
什么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和各地区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实调整。从2009年开始,国家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在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将分年逐项新增新生儿疾病筛查、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上海居民可通过什么途径享受到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否要支付相应费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和医疗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覆盖全体居民。
 
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享受到哪些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本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什么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上海作为国际化特大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上海目前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本市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分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等做了详细阐述和规定。近年来,本市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决策系统,完善了市区两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在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方面,一是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三是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救援网络和立体救援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体系。
 
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学校卫生服务?
 
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数量不足、来源缺乏、流动性大、年龄老化、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学校卫生工作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待加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支持。
 
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切实保证工作人员和经费,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始终把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儿童青少年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学校传染病防治,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置仍是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以健康为中心,从以个体为基础转变为以群体为基础,侧重一级预防,注重知识、意识、生活方式的培养,规范有序地探索和推广学校卫生适宜技术,实现关口前移。四是拓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来源渠道,切实保证其晋升和福利待遇,提高学校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上海本轮医改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一是建立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国际公认的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三部分。该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本市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二是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装备,提高本市食品安全隐患快速处置和食品安全技术监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基层监管网络。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才培养,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提高监督人员理论水平和执法实践水平。五是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及其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科学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效率。
 
什么是职业病?上海本轮医改将如何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大类115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产业的转移、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广泛应用,以及本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从业人员数迅速增加,本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轮医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本市职业病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职业病防治机构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四是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做好职业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并探索采取商业保险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投保,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上海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方面将有什么新举措?
 
上海将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平台,结合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全体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围绕“四控一动”(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适量运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并面向全市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相关实用健康工具。推行“一二二”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即在居(村)委会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全市培育1万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志愿组织者,通过他们每年组织20万人群(10万名社区市民、10万单位职工)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并成为健康促进志愿者,再以“1传10”的方式向200万人群(百万社区市民、百万单位职工)传播健康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面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适宜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此外,本市2011年起将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居(村)委会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戒烟限酒、健康心理、合理用药、中医治未病、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妇女和健康老人等10大行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什么是气象公共卫生问题?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气象公共卫生问题是指由不良气象条件引发的公众的生理与心理疾患,甚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象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卫生和气象部门建立合作,共享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可能引发诸如冬春季一氧化碳中毒、夏季高温中暑、疾病流行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提示。稳定、准确的公共卫生气象预测、监测、预警,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不良气象条件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什么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目前各区县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标准是怎样的?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予以投入,用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及其公益性的落实,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目前,本市已建立了以人口为基数、逐年增长的社区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分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保障,成为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中最为核心和稳定的内容。各区县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已从最初按照户籍人口逐步转向按照常住人口拨付,全市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从1997年的按户籍人口8元/人提高到2010年按照常住人口46元/人,显著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防治并举。在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着手推进辖区内项目成本测算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经费逐年增长机制,逐步从按人头付费的粗放式分配逐步转向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配。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